今天早上打开 FB, 看到朋友分享以量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读完之后,我也按了share, 顺便写了一些感想。
爸爸离开我们三年多了
还悲伤吗?说不上来
总之很多时候
自然而然会想到他
看到烧肉会想到爸爸
回老家槟城会想到爸爸
出外游玩时一样想到爸爸
看到病榻上的家翁
我也想到爸爸。。。
有时候会掉泪
有时候会偷偷笑
更多的时候在想
当初怎么没有表现得更好
至亲往生
是一辈子的思念
可以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
他/她知道
====================================
题目:让丧亲者得到善生(更新版本)
作者 : 冯以量
当我们挚爱的亲友去世后,要如何协助丧亲者得以善生是一件重要的生命功课。以下是我给大家一些让丧亲者得到善生的基本认知。
1. 请别对丧亲者说你了解他的痛苦。一个拥抱、一个诚意的微笑、一个握手、一个肩膀的轻拍、或递上一些食物及饮料充饥,总好过你说你了解他的痛苦。因为他的痛苦你无法体会、更无法了解。
2. 请别要丧亲者尽快走出亲人死亡的阴影。尽管那已经过了一年或者五年,如果他每次谈起死去的亲人都还是忧伤,请你允许他拥有自己的忧伤。他其实只需要我们的倾听,并非我们的劝告。
3. 请别告诉丧亲者「每个人都会死。请节哀顺便」。很多时候,不多说话反而是更好的存在及陪伴。如果他愿意多聊,就多听。和他共同分享对死者的回忆、和他回忆你们和死者的点点滴滴。如果他不愿多说,请给他一个独处的空间。
4. 请别在与丧亲者谈话过程中刻意地回避谈论死者。如果你愿意的话,在死者的纪念日(忌日或生日)以卡片或信件、电话、拜访表达你对丧亲者的关怀。在谈话时,你也可以像亡者生前一样直接称呼他的名字。一同哀伤的人们更能安心地疗愈彼此的失落。
5. 请别鼓励丧亲者连忙移除亡者房间的遗物或者作出重大的生活改变(譬如:专校、离职或者搬迁。)这只会让丧亲者需要花上更大的努力去调整自己的生活步伐。让他用自己的步伐去决定他何时愿意割舍亡者的遗物,去决定那些是一定要留下的遗物来作纪念品。
6. 请别把彼此的哀伤做成比较。(譬如:请别建议刚失去孩子的父母再考虑生个小孩。或请别提醒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还幸运的拥有别的孩子。)你的善意建议只能让丧亲者对你产生厌恶感或者自责为何无法如你所期待的看得再开一些。这会让哀伤的疗愈过程越显困难。
7.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对丧亲者表达关怀。请你允许丧亲者拥有独处的空间。悲伤也是需要独处的。然而,有些时候是我们不知道如何面对丧亲者,而以此为借口,将他孤立。你可以试着邀请他说:“当你需要我陪你的时候,你不妨打个电话给我。” 或者你可以再主动一些:“下周六晚上,我们吃顿晚餐吧。” 然后你就必须要等待。如果他想要独处,他会婉拒我们;如果他希望找人分忧,那么我们的邀请就可以让他有一个时空经历他的哀伤。
8. 如果丧亲者对亡者存有遗憾以及自责,请别做道德的法官。请别对丧亲者的情绪反应给于价值性的批判或分析。请听他说出心中的遗憾以及自责。越复杂的悲伤,需要更多的时空去疗伤。
9. 请不要丧亲者顺应你所要求的哀悼方式。每个人有他自己哀悼亡者的方式。你可以建议,不过不要强求。譬如:你可以建议一同协助丧亲者完成往生者的回忆录、整理照片、完成亡者的未了心愿、写作或作诗悼念已故的死者、共同创作纪念死者的方式、协助完成死者的遗愿或作品、制作死者的回忆录等等。由丧亲者自行决定他何时要哀悼亡者。即便他拒绝哀悼,也请你允许他。
10. 一般来说,男性的哀伤反应较不外显,女性则有表达哀伤的能力。可是,这并不代表男性的哀伤时间较女性短,有时候反而男性愈压抑哀伤,会导致痊癒的过程更加漫长。请鼓励所有准备好的男性丧亲者主动去经历哀伤,因为那才会让哀伤的过程不艰困。
11. 丧亲者过分于专注于工作是无法忘记悲伤的。虽然能够再次投入工作是复原哀伤的必经历程,可是过度投入工作而否认或抗拒哀伤时,我们就必须给丧亲者多加以留意。越延迟经历哀伤,越会在多年后冒出一种莫名的忧郁,不断困扰其生活。
12. 哀伤是不会随著时间渐渐地淡去的。哀伤并不是以时间直线的方式来复原。面临哀伤的丧亲者心中有两股力量:一股是想要复原的力量;另一股就是想要哀悼的力量。每一位丧亲者都需要主动在这两股力量多次摇摆之中来回挣扎,逐渐调适自己,进而找到一个能和外在世界联结的相处之道。主动去面对哀伤,复原的可能性是更大的。
13. 死亡结束的只是生命,而非关系。请别劝告丧亲者把亡者忘掉,过一个崭新的未来新生活。我们可以协助丧亲者在情感上为亡者找到一个得以尊重以及肯定的心理位置、而且鼓励丧亲者在继续前进的当儿,随时可以回头悼念亡者。
让离世的人得到善终,让活着的人继续善生。祝福各位,祝福自己。
以量
16 March 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